
Max與艾琳的智慧財產攻防戰
一切的開始
Max(化名)和艾琳(化名)是一對 YouTube 創作者,聯手打造了 「流量實驗室(化名)」 頻道,專門拍攝實驗挑戰、搞笑短劇和各種網路趨勢測試。兩人從 2016 年開始經營,一路從默默無聞到成為百萬訂閱的大頻道,甚至成立了娛樂公司,擴展品牌版圖。
然而,2020 年,當 Max無意間查詢商標登記時,才驚覺 「流量實驗室」 商標竟然不屬於他們的公司,而是艾琳的母親,以個人名義搶先註冊了!這讓 Max感到錯愕——明明是他和艾琳共同創立的頻道,為什麼商標卻被登記在她家人名下?
商標爭議爆發
Max試圖與艾琳溝通,卻發現雙方的觀點已經出現巨大分歧。艾琳認為,她的母親只是幫忙保護品牌,以防被他人惡意註冊,並未想要剝奪 Max的權益。但 Max卻意識到,這意味著他對於 「流量實驗室」 的使用權變得相當脆弱,未來如果雙方決裂,他可能會被迫放棄這個自己經營多年的品牌。
享譽事務所商標專家提醒他:商標註冊採「先申請先註冊」原則,誰先登記,誰就擁有! 而現在的情況是,艾琳的母親已經握有商標權,即便 Max一直以來都是主要內容創作者,法律上也無法直接要求商標歸還。
Max愈想愈不安,於是決定展開補救行動。
火速註冊商標,搶占先機
2025年3月14日,白色情人節這天,Max火速申請註冊 了「Max老師」與「Max Teacher」等商標,以確保自己未來的品牌不會再落入他人之手。
這次,他不再犯同樣的錯誤,將商標登記在自己名下,而不是公司,也不是任何合作夥伴。 他深知,這一步對於他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,無論未來是否繼續經營 YouTube,至少這些品牌將完全屬於他。
當 Max把註冊申請的截圖發到社群媒體時,粉絲們紛紛熱議:「這根本是商標法的經典案例!」、「這次學聰明了,不會再讓別人搶走了!」、「如果當初就做這件事,現在也不會有糾紛吧?」
然而,商標註冊並不代表一切都結束。粉絲們也提醒,審查機關還需要確認這些名稱是否具備「識別性」,畢竟 「Max老師」 這類詞彙,可能會因為太過通用,而面臨審查挑戰。即便如此,Max還是覺得,這已是他目前最好的應對方式。
商標與智慧財產的重要性
Max的經歷,成為網紅圈內的一大警示,許多創作者開始重新檢視自己頻道名稱、品牌商標的歸屬。
甚至,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也在官方社群發文提醒:「YouTube 頻道名稱也可以註冊商標!請做好事前規劃,守護您的智慧財產權。」這讓許多網紅與內容創作者紛紛開始關注商標問題,以免自己的品牌遭遇類似的危機。
這真是一場經典的 智慧財產攻防戰,不只關係到 Max 和艾琳的合作關係,還凸顯了 商標先註冊先贏 的法律原則,對於所有內容創作者來說,都是一次寶貴的警示案例。
關鍵問題與影響
- 商標與實際經營權的矛盾
- Max 和艾琳共同創立頻道,但商標卻登記在艾琳母親名下,這讓 Max 面臨極大風險。即便他是主要創作者,法律上卻無法直接主張擁有權。
- 品牌控制權的重要性
- 當創作者的品牌成長為千萬級甚至百萬訂閱的 IP 時,商標成為核心資產。沒有商標,就可能無法掌控品牌的未來發展,甚至有被迫放棄的風險。
- 法律與商業策略的博弈
- 艾琳母親的商標登記行為,表面上是「保護品牌」,但實質上也掌握了極大的談判籌碼。這可能影響 Max 和艾琳的合作關係,甚至影響觀眾對他們的觀感。
Max 的補救行動:重新掌控品牌
Max 火速申請 「Max老師」 和 「Max Teacher」 商標,這無疑是 亡羊補牢 的最佳策略之一。然而,這個舉動仍然有一些挑戰:
商標審查風險:
- 名稱是否具有「識別性」
- 是否過於通用,導致審查不通過?
- 是否與現有商標產生衝突?
品牌轉型挑戰:
- 如果 「流量實驗室」 商標問題無法解決,Max 是否需要重新塑造品牌?
- 粉絲是否願意接受新的品牌名稱?
對創作者的警示與影響
這件事引起了創作者圈的廣泛討論,甚至讓政府機關都開始強調商標註冊的重要性。從這場風波來看,有幾個關鍵教訓:
✔ 品牌一開始就該註冊商標,確保所有權
✔ 商標應歸屬於公司或共同創辦人,而非個人
✔ 內容創作者不只要關心流量,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
這場 Max 與艾琳的商標之戰,你覺得最終會如何收場?Max 是否應該透過法律途徑爭取權益?還是轉型經營自己的新品牌比較實際?